2011年以来,上海探索了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但是,蔡放鸣委员代表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发言时指出,上海在源头减量、全程分类以及进一步提高资源化利用能力和末端无害化处置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下更大功夫。
在调研时,蔡放鸣发现,上海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源头减量方面,存在一些影响居民和企业积极性的痛点。他在发言中指出,上海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交投网点缺乏系统设计,回收市场机制失灵,居民及单位产生的生活源废弃物与可回收物的收集处置渠道不畅不便,甚至不断萎缩。蔡放鸣举了一个数据,2016年增量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仅占3%,足以说明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不足。
根据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规划要求,回收场地面积应当不小于2000平方米。“然而,上海目前仅有一处符合要求的再生资源回收场,其他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在与地方政府协商场地时,大都得不到支持,或以本地不需要这个产业为由加以拒绝,挫伤了企业积极性。”蔡放鸣说。另外,对于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发展和再生产品的利用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也不明确。
“解决超大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上海理应走在全国前列。”蔡放鸣建议,接下来应该重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运行体系,提升垃圾分类便捷度。市绿化市容、商务、住建、房管部门要以企业为主体,明确规则,在居民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方便交投出售,让居民和单位在交投点就可出售各类可回收物。“对居民实行‘多卡合一、一卡通用’服务,持有一张卡就可实现湿垃圾、再生资源的统一积分或管理,推进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清运‘两网融合’建设。”
规土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再生资源分拣“点站场”。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依托现有中转设施或通过空间规划拓展,建立具备中转、分拣、交投功能的再生资源转运站。对于回收场地问题,蔡放鸣建议,可以以区为单元,发改部门要牵头借助土地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接纳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入,建立具备中转、分拣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场。
蔡放鸣后提到,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要构建政策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研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社会企业跨区服务、做大做强。
您好,欢迎莅临中诚宇,欢迎咨询...